浅论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2020-08-14

浅论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陈子璇

   

内容提要浅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协奏曲,钢琴小品,清唱剧以及对德国浪漫主义乐派的贡献

关键词: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协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浪漫主义运动中古典主义潮流的代表,也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创造者之一,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的一个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对于门德尔松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不渝的结合在一起。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说,他的音乐可以说是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在他的音乐中流露着温柔的情感和男子气概的热情,也有在那个时代大量表现出来的忧郁。”

门德尔松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浪漫风格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是他最富创造性的体裁《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1826是他在17岁时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序曲,采用主题表现剧中人物,使用谐谑曲风格的写法,旋律轻快,配器丰富而迷人这首序曲的内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的幻想,如画般的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他以自己丰富的游历以及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还写出了《赫布里底群岛》Op.26,1830、《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Op.27,1832等许多受人欢迎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前苏联的加拉茨卡娅也认为:“门德尔松他在《赫布里底群岛》、《仲夏夜之梦》这样的作品里留下了‘如画’的音乐的灿烂典范。

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流传较广的作品。1844年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Op.64是他的协奏曲作品中最具个性的代表作,至今仍被作为世界协奏曲精品。这部作品是浪漫主义和精湛技艺的结合,将浪漫主义的框架融入进古典主义理性结构之中。他将古典协奏曲中的双呈示部废除,在旋律、和声、配器、结构对比上使全曲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基本主题热情明快,充满活力,第二主题温暖而甜美。转为大调后,色彩明朗。第二乐章,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抒情的间奏曲,第一主题宁静、安详,中部稍激动,与前形成对比。第三乐章,E大调奏鸣曲式,相对第一章更为轻快的快板,主部主题轻巧、飘逸。在小提琴跳跃的旋律时,乐队的基本节奏是稳重的民间舞曲,两个旋律相辉交映使得整个乐章充满活力。最后,乐章将全曲推向高潮。三个乐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小提琴的高超技巧完美的融入歌唱性的旋律之中。

除此之外,他的重要创作还有清唱剧《圣保罗》(Op.36,1863)、《伊利亚》Op.70,1846),他所开创的钢琴小品《无词歌》共848首,这些钢琴小品诗情画意,精美新颖,体现了浪漫主义对器乐、音乐、声乐化的追求。“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是他所有抒情小品中最出色的,明显表现出浪漫主义的一个主导倾向—追求器乐的声乐化。它的曲调是歌唱性的,富有诗意,有点类似舒伯特的钢琴小品。

在音乐活动中,门德尔松积极从事于德国传统音乐的宣传以及演出工作。由于受到老师策尔特对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影响。1828年,门德尔松在歌唱学院亲自指挥了J.S.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次的演出被认为是19世纪复兴J.S.巴赫的转折点。1842与舒曼等人创立莱比锡音乐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教授钢琴和作曲,形成了他合乎规范的教学体系,莱比锡音乐学院后来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学院之一,对后代具有很大的影响。

门德尔松是无言的自然主义抒情者他的音乐创作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善于用音响来描绘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他的作品旋律优美,结构完整、织体巧妙,突出了音乐的个性,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之一。

参考文献

Grout and Palisca,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Fourth Edition Norton,1988.

White·John D,The Analysis Of Music,1976.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5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