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介绍

2020-09-16

沈心工介绍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1890年中秀才,1895年应聘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执教中文。两年后,受“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毅然放弃了有优厚待遇的教席,考入南洋公学第一届师范班。戊戌变法失败后,一批志士仁人纷纷东渡日本寻找救国图强的办法。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贫积弱、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为一剂救世良方。于是沈心工组织中国留学生成立了“音乐讲习会”,专门聘请日本音乐家为师,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这是中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中国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

1903年2月,沈心工回到国内,执教于南洋附小,一干就是24年。他首先在自己的学校里设置“唱歌”课,以推动乐歌浪潮。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记载,这是中国小学设“唱歌”课的开端。这一创举很快就在全社会获得了热烈的响应。沈心工身体力行,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从1904年起,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和《民国唱歌集》4集。1937年重新修订,精选出82首歌曲,汇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1922年兼任大学部训育主任,同时受聘于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和沪学会等处教授乐歌。

求学之路

沈心工的祖辈原是名门望族,靠帆船航运发迹。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入侵,帆船航运无法与洋人的轮船竞争,沈家家道日趋衰落。沈心工出生时,沈氏家业已处于濒临崩溃之际。沈心工的父亲沈悦杠奉祖父之命主持家政,不仅承受着家业破产的压力,还要靠典当和找些杂差来维持生计,这给幼小的沈心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痛楚的记忆。沈心工幼时从母亲那里接受启蒙教育,后随中了秀才的大哥读书。8岁时全家客居长沙,12岁时移居青浦外婆家。1890年,沈心工考中了秀才,且成绩优异,名列第二,但由于这年大哥不幸病故,于是他接替大哥当了上海一个官宦人家办的私塾的教书先生,从此走上社会,自食其力。1891年,沈心工到江宁参加乡试落第,这使他对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幻想彻底破灭,但是,准备参加乡试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接着发生的家事、国事,又使他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1890年,沈心工从乡下来到维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上海,一切都很新鲜。例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废除八股,举办新式学校,设厂制造新式武器等,都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经常议论的话题。父亲为了全家生计,到远离家乡的湖南谋生,1892年因贫病交加,在长沙一个小客栈中孤寂地去世。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沈心工对腐朽的清王朝彻底绝望。这时,由于聘用沈心工教授私塾的主人去世,他也结束了旧式教书先生的生涯。在任家庭教师的时候,沈心工还到英国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听院长讲授数学。受此影响,他开始萌发研究西学的思想。

1895年,沈心工经人推荐到上海约翰书院教授国文。教书之余,他还向外国牧师学英

语,并师从昆曲名家学习昆曲。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等维新思潮的推动下,上海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于1897年创办。该校首先设立的是师范学堂,培养新式的教师。沈心工知道此事时后,他毅然放弃约翰书院教席的优厚待遇,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主修数学,兼修英语、物理、中文等课程。不久,他又获得兼课教师的职位。1900年,沈心工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了南洋公学附属小学。1901年他毕业后即应聘任该附小教师。1902年4月,沈心工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因发生日本政府伙同清朝钦差迫害中国留学生的事件,他与部分同学退学抗议,转入中国人自办的清华学校学习。